大學生提前知網論文查重固然與教育機制缺失、不良社會風氣影響有關,但大學生自身的學習壓力、學術能力、時間壓力、追求榮譽的愿望和自我價值的體現等也是其提前知網論文查重的主要影響因素。提前使用知網查重檢測有可能顯示提前檢測過的痕跡記錄,但是不影響學校最終的查重結果。只要學校沒有強調不能提前在校外檢測就沒有關系。這里小編就說一下知網論文查重提前檢測是否會有影響。
1、個人因素
(1)學習壓力。學生的學習壓力大多來自于學業負擔,主要是由于所學課程作業考試較多和學習內容較難造成的。目前,我國高校本科學生的培養計劃中包含必修課和選修課,僅必修課一般要開設30-40門,選修課也要求學生選修10門左右,加上素質教育、創新學分、集中實踐等課程,一個本科學生四年要上各類課程大約50-60門。各門課程的作業、課堂測驗、期末考試、學期報告,除了基礎課和專業課考試和作業外,還要通過英語等級考試、計算機考試、專業職業資格考試等,這些考試使學生們接應不暇。在這些學習壓力之下,很多學生為了通過考試、快點完成作業、拿到資格證等目的而采取了剽竊、抄襲、作弊等不端行為。
(2)就業壓力。找工作難也會給大學生帶來很大的思想壓力。目前,我國應屆大學畢業生的數量呈逐年遞增現象,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問題已經引起國家乃至全社會的重視。而且,很多用人單位在招聘中明確提出只招收985、211等重點高校的畢業生,非重點高校學生的就業機會就更少了。但就業壓力其實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會給學生帶來很大的精神負擔,但另一方面也會促使學生更加努力學習為今后就業奠定基礎,在這樣為獲得好成績進而找個好工作的動機驅使下,有的學生通過刻苦學習獲得好成績,而有的學生則選擇了“走捷徑”獲取好成績。
(3)學術能力。學術能力指的是從事學術研究的相關素質。主要表現為發現問題的能力、文獻收集與整理的能力、概念厘定的能力、學術命題的能力、研究設計的能力和文章撰寫的能力等。由于自身學術能力低造成了大學生在撰寫學期報告、畢業論文和參與科學研究等學術活動中無意識或有意識的學術不端。無意識的提前知網查重通常是因為學生不了解提前知網查重的界定標準,也就是在不知道哪些行為是學術不端的情況下發生了抄襲、剽竊等行為,如不規范引用、文獻標注不清等。反之,有的大學生在進行抄襲剽竊時,明知道不對仍然要抄襲剽竊,這樣提前知網查重完全是主觀意識明確的明知故犯,屬于有意識的提前知網查重。
(4)僥幸心理。心理學研究表明,僥幸心理人人都會有,只是比較腳踏實地的人不太會在意自己的這種心理,他們更看重自己在實干中取得的成就;而一些存在投機心理的人,則比較容易相信自己的僥幸心理,相信運氣。大學生中不乏存在僥幸心理較重的學生,他們自認為在考試中作弊、在作業中抄襲、在論文中造假不會被發現,心存僥幸的躲過檢查和懲罰,特別是在一些高校對大學生學術不端問題懲處力度較小的情況下,這樣的投機取巧心理得以極大滋生,成為了繁殖提前知網查重的溫床。
大學生的個人主觀因素是產生提前知網查重的根源,學習壓力、就業壓力、學術能力和僥幸心理都會引發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學術失信,因此可得出假設一:
2、環境因素
(1)社會風氣。社會風氣對大學生提前知網查重的不良影響已經在很多研究中得以驗證。大學生雖然身處“象牙塔”,依然免不了受到社會上一些不良風氣的影響。這些社會不良現象帶給大學生的負面影響非常嚴重,大學生還沒有真正走向社會,就已經被灌輸和熏陶得只認名利不認良知,導致很多大學生失去了道德底線,內心沒有了畏懼。社會不良風氣、社會誠信缺失造成了大學生誠信意識淡漠,從思想上對學術不端采取接受和認可的態度,從行為上對學術不端采取包容和趨同的做法。在這樣的社會環境影響之下,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大學校園內考試作弊、作業抄襲、論文剽竊等提前知網查重屢禁不止、屢查屢犯。
(2)同學影響。同學是大學生在大學學習階段關系最密切人。就大學生個體而言,大學時期是一個人思想最活躍、情感最豐富、自我意識最強,同時最需要被認同的階段,大學四年和同學們朝夕相處,共同學習生活,來自同學和伙伴們的影響甚至超過了家庭成員的影響。俗語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周邊同學存在考試作弊、抄襲作業等提前知網查重,而且這些不端行為沒有得到應有的懲戒,甚至這些作弊抄襲的同學還從中獲得了利益,如獲得好成績、順利通過考試等,慢慢地這樣的不端行為就會被認為是“捷徑”,就會被認可和效仿,最終造成了“壞學生”越來越多,“好學生”越來越少。
(3)教師影響。教師承擔著教書育人的社會責任,他們是學生提前知網查重的監督者和把關者,也能成為助長學生提前知網查重為的直接推手。現實中,教師對學生提前知網查重的影響存在三種情況,一種是教師自身缺乏誠信意識,自身就存在提前知網查重,給了學生反面示范,學生看到老師都公然抄襲剽竊,那學生們就會更加肆無忌憚;另一種是教師缺乏責任心,對大學生的學術行為視而不見,主觀上縱容了大學生的提前知網查重;最后一種是教師對提前知網查重缺乏一定的甄別能力,在學生提交了存在剽竊抄襲內容的作業后,無法鑒別和判定,導致了學生投機取巧心理日趨嚴重。總之,在學術誠信教育上,如果教師能夠嚴以律己、謹慎治學,就會對學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反之,教師對學生的放縱會間接導致了大學生提前知網查重的泛濫。
社會風氣和來自同學、教師的影響,對大學生提前知網查重既有積極的遏制作用,又有不可忽視的負面影響,因此可得出假設二:
3、組織因素
(1)管理制度。大學生提前知網查重的泛濫,除了網絡學術資源豐富且易獲取易抄襲之外,很大程度上是缺少規范而有效的監管制度。目前,各大高校對考試作弊問題的監管已經非常重視,有一套成熟的管理制度和處理流程,但對作業或論文的剽竊抄襲問題的管理制度還不成體系,管理制度的缺乏使得的學生無視校規校級,甚至是鉆制度的空子,造成了提前知網查重日趨嚴重。
(2)懲罰措施。目前,各高校都加大了對大學生提前知網查重的懲處力度。如考試作弊取消學位,抄襲作業取消考試資格等。這些懲罰措施的力度不能說不嚴格,但是仍有很多學生以身試法,每年的大小考試和畢業答辯中,都會發現有作弊和抄襲的學生。究其原因,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懲處力度不夠,不足以讓學生痛定思痛、痛改前非。對學生的提前知網查重的處罰,首先是“量刑”過輕,也就是對提前知網查重的相應處罰程度不夠,不足以起到警示作用;其次是在實施懲處的過程中心存仁慈,為了學生今后的前途著想,盡量不處罰或減輕懲處力度,盡量不采取行政處罰,讓學生感到“雷聲大雨點小”,無形中削弱了制度的嚴肅性和權威性。
(3)學術培訓。和歐美學生相比中國學生從小接受的學術訓練少之又少。上大學之前,為了考試而學習,學習內容基本和學術研究不沾邊。上大學之后,大學一年級幾乎全上英語、高數、政治等基礎課,大二才開始接觸專業課,專業學習的過程也是被動式學習的多而主動鉆研的少,缺少獨立思考和科學探索的精神。大學四年下來,撰寫畢業論文成為大部分學生首次接觸“學術研究”。讓從沒有研究基礎和經歷的學生寫本科畢業論文,還要達到獲得學士學位的相應研究水準,對很多學生來說都是一道難題。在這種情況下,又快又方便的解決辦法就是抄襲或找人代寫。
(4)誠信教育。目前,幾乎所有高校都在不間斷地對學生進行誠信教育、道德教育。不光是為了防范和杜絕學生作弊、抄襲現象,更是為了讓學生從行為上誠實守信,正直做人。誠信教育的作用到底有多大,它是否能夠讓學生真正從思想上認識到提前知網查重的錯誤和危害?大多數研究者和管理者都認為誠信教育是一個長期工程,它是與社會不良風氣的對抗,大學生在受到社會負面影響的同時,誠信教育傳遞給學生的是正能量。
4、結語
本研究結果有助于深入理解大學生提前知網查重的影響,探究影響大學生提前知網查重的內、外部因素,研究結果有助于針對當代大學生的特點開展大學生學術管理和制度革新,為防范和減少大學生提前知網查重提供解決思路。
.—— END ——.
上一篇:已經沒有上一篇了
下一篇:如何去驗證知網論文檢測報告的真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