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網檢測系統相信大家都聽說過,這是同學們畢業之前必須通過的一關,雖然知網檢測系統已經非常權威了,但是依舊存在一些問題,這里小編跟大家分享一下。
1.文章格式等對知網檢測系統結果有影響
在知網檢測系統提交文章的時候,其實是支持多種格式的文檔。但是不同格式的文檔結果也有可能不同,也就是說不同格式對最終的結果是會有影響的。對同一篇文章的標題進行改動再提交之后,兩篇內容完全一樣的文章,系統可能給出兩個不一樣的結果。也導致查重結果出現偏差,結果無法達到準確性。
2. 公式、圖表無法檢測
學術論文中慣用公式、圖表等來進行佐證,對文章論點加以說明和論證。提交文章時,文章中的這些內容并不能正常顯示,而是無序的羅列出來,所以即使原文照搬其他人論點實證的圖標,有些也是無法檢測出來。
3.抄襲定義太“刻板”
大家可能都知道一些常見的修改方法,第一調整下句子詞語的前后順序以及找同義詞來替代之類,由于原句經過打亂所以系統并不能有效的檢測出來。第二一些論文中,常常會引用某偉人的話語或者名人著作,或者介紹經典的案例以及描述某種理論等。這些不能更改的內容往往會被系統認定為“抄襲”的現象,還會出現抄襲率偏高的情況,如果僅以抄襲率來判斷文章,將會使很多原本優秀的文章,可以發表的文章排除在外,對作者來說是不公正的對待。
4.不能查詢未收錄的文章
知網檢測系統是只能檢測被中國知網已收錄的文獻資源,對于未被收錄的文章以及數據,并不具有檢測性。所以可能存在A抄襲了B的文章,但是由于投稿時間或投稿周期的原因,A的文章提前發表,而B發表文章時卻被顯示“抄襲”A。因此,這種檢測完全是學術不公的現象,檢測結果已然失真。
.—— END ——.